流浪地球引高潮,戏里戏外科技热
——利来W66最老的品牌“武高之声”校园广播台内容实录
广播员:李雪婧、田乐尧 2019年3月20日(星期三)
<Music>星——杨宗纬
田乐尧:步入新的学期,利来W66最老的品牌迎来了校园科技节。说起科技,今年新春里的一部电影《流浪地球》不仅打起了“中国首部硬核制作科幻电影”的旗帜,更是让无数的物理迷深陷其中,甚至惊动了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。这部影片究竟有怎样的魅力,让我们走进“流浪地球”的世界。大家好,我是广播员田乐尧。
李雪婧: 大家好,我是广播员B。
田乐尧:科技是滚滚的江水向东奔腾,科技是无穷的火光燎烧荒原,科技是浩瀚星空下的伟大蓝图,科技是为社会进步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生命力。
李雪婧:《流浪地球》给观众带来的科技无疑是震撼的,宏大的场景,缤纷的设计,灾难的背景,这是基于现实的科技,也是突破现实的艺术。科技与艺术的精绝结合,在这部影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<Music>有种——孟美岐
田乐尧:当熟悉的家园,北京、上海、济南、杭州……一个个地标在电影里出现,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,在那极寒天气里,我们已经找不到丝毫的温暖。地球在流浪的旅途中,将幸存的地球人转移到地下空间。
李雪婧:地球离开太阳系,地表温度达到了绝对零度,人们被迫迁徙到地下城中。地下城——这个在地球流浪中人类唯一的避难所。深埋地下5公里,能容纳人类在未来2000多年里的所有起居生活以及娱乐休闲。听上去是科幻片的虚拟产物,但其实不然。
田乐尧:最早的“地下城”出现在古罗马时期,现今土耳其和伊斯坦布尔境内,就曾挖掘出大量成型的“地下城”,其中德林库尤地下城最为精巧奇异,它深入地下11层,有600个出入口,可容纳数千人的起居生活。虽然与影片中地下城的概念相去略远,却依然不能否认科幻电影的设想与现实其实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,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,设备齐全的地下城会矗立在人们眼前。
<Music>光年之外——邓紫棋
李雪婧:影片中,地球在经过木星的轨道时被木星的引力所吸引,以至于差点与木星相撞。由于巨大的质量与体积差距,一旦相撞,地球末日必将来临。许多观众都忍不住质疑,为什么不绕开木星呢?
田乐尧:其实,尽管人类造出了行星发动机,足以在5年左右将地球推进到第二宇宙速度。但这个速度还远远不够。比邻星距离地球4.3光年,如果按照逃逸速度航行,需要7.7万年才能抵达,这实在是太漫长了!于是人类想到了借助木星的“引力弹弓”,令地球零消耗改变方向、提升速度,最后到达比邻星。
<Music>去流浪——周笔畅
李雪婧: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及《流浪星球》,他说:“影视作品创作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,尤其是科幻类作品,它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,有一定科学依据的。”但同时他也表示,《流浪地球》的设定在科技上其实并不严谨,但在艺术上却是极大的成功。
田乐尧:确实,科幻电影基于现实,也超越现实。它与真实的科技有着一条鸿沟,名为艺术。
李雪婧:不过,“比金钱更珍贵的是知识,比知识更珍贵的是无休止的好奇心,而比好奇心更珍贵的是我们头上的星空。”也许有一天,无穷的探索会将幻想化为现实,科幻影片中的场景会矗立在一片如烟如海的星河之下!
合:本期“武高之声”到此结束,我们下期再见!
<Music>带着地球去流浪——刘欢 (文中专业性知识摘自互联网中各类文章)